潘民中
欧阳詹,福建人,唐贞元八年进士。欧阳詹中进士后,福建文士才开始向慕读书,儒学风气开始振兴。那么这样一位才华出众的文人历史上曾与鲁山县产生过怎样的交集呢?唐德宗贞元十二年(公元796年)前后,赵郡(治所在今河北赵县)李胄(字恭国)任鲁山县令。关于李胄的身世生平,史籍没有留下多少文字。可知的仅《全唐诗》收有他的一首诗《文宣王庙古松》:“列植成均里,分行古庙前。阴森非一日,苍翠自何年。寒影烟霜暗,晨光枝叶妍。近檐阴更静,临砌色相鲜。每愧闻钟磬,多惭接豆笾。更宜教胄子,于此学贞坚。”另外,韦应物写有一首《赋得暮雨送李胄》诗:“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这首诗很有名,被多种唐诗选本选解。韦应物逝于贞元八年(公元792年),此时李胄还未到鲁山任职。李胄后来官至户部员外郎,近年出土有李胄妻《郑氏墓志》。
李胄在鲁山县令任上,于贞元十二年三月三日举行“修禊”活动,邀请四年前进士考试荣登金榜(时称龙虎榜),正在长安候缺的欧阳詹参加。修禊是古已有之的消灾祈福仪式,《后汉书·礼仪志》载:“是月(农历三月)上巳(初三),官民皆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为大洁。”祓除,就是除去旧病。后来演变成中国古代文士雅聚的经典范式,其中以发生在东晋会稽山阴的“兰亭修禊”最有名。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王羲之和谢安、孙绰等42位文人学士、社会名流,在浙江山阴的兰亭作“修禊”之会。他们一边喝酒一边发表议论,即兴写下了许多诗篇,推举王羲之写一篇序。王羲之遂乘兴作《兰亭集序》,文采灿烂,隽妙雅迪,书法更是遒媚劲健,气势飘逸,被后世推为“天下第一行书”。
欧阳詹,字行周,福建晋江潘湖欧厝人。从小喜爱安静,常一人独处,在山湖溪河边流连忘返。青少年时代,欧阳詹在家乡潘湖资福院从隐士罗山甫等读书。在潘湖北岸的狮山岩、龙首山,九十九溪的吟啸桥上,欧阳詹不时执书一卷,高声吟唱,完全忘记自己与身边的世界。泉州城北清源山赐恩岩、南安高盖山(今诗山)白云书室也都留下欧阳詹读书的身影。欧阳詹还曾到好朋友名士林藻和林蕴兄弟的家乡莆田求学五年,在广化寺灵岩精舍、福平山等地读书。薛播在建中、兴元年间(公元780年—785年)两次出任泉州刺史,很欣赏欧阳詹的才华,经常带他到城西九日山与同来的隐士秦系和姜公辅等人交游,谈文论道。席相继薛播之后任泉州刺史,对欧阳詹同样器重,凡观游宴集一定邀请欧阳詹参加,让他写诗记下当时的盛况。席相还引荐欧阳詹到福州谒见福州观察使常衮,常衮赞叹不已,用灵芝、芙蓉来比喻欧阳詹的才学。从此,欧阳詹的名声更大了,整个福建都在传播他的文词,甚至京师都有了他的文名。欧阳詹本无心科举功名,想长期在家读书,奉养双亲。后来因为双亲严命,亲友激励和常衮、席相等长官的提携,他才决心参加科举考试。贞元二年(公元786年),欧阳詹西上长安参加进士考试。在长安,欧阳詹等了六年。这六年,他借钱租房读书,生活虽穷困,但意志不衰。贞元八年(公元792年),欧阳詹终于与当时著名青年文士贾、韩愈、李观、崔群等22人同登金榜,当时称“龙虎榜”。贾第一名,欧阳詹第二名,韩愈第三名。正是在等待吏部分配的闲暇日子里,欧阳詹应李胄之邀来到鲁山参加滨修禊活动。
唐代的鲁山县城南滨水,水发源于伏牛山腹地之大尧山,自西向东贯穿鲁山全境。鲁山境内的水中上游一带,为尧部落的祖部落玄嚣青阳氏繁衍生息之地。青阳氏之后豢龙氏曾居于此。到了夏代,尧之后裔刘累氏族居此,周代姬昌也首封此地,有着修禊祈福祛灾的古老传统。李胄的滨修禊搞得很朴素,暗合欧阳詹尚俭重道的品格,欧阳詹写下《鲁山令李胄三月三日宴僚吏序》。文曰:“三月三日以酒食出野,曰‘禊饮’,古俗也。有唐今上御宇之元年,年定三节:一以二月一日之中和,终致九月九日之重阳,次取此之日禊饮,赐群臣大宴,登高临流,与时所宜。洎四方有土之君,也得自宴僚属。贞元十二年暮春,月既魄一日,则其日也。临汝鲁山令赵郡李胄恭国,今宴于县南滨,先宴曰:‘夫宴者,古所以示慈惠,而期合欢者也。国家赐以斯宴者,情亦古情焉。况食在充肠,不在充目;酒在行礼,不在溺神。歌发其所自和,舞发其所自乐,穷八珍,竭万钟,强发扬,课丝竹,则有劳有逸,岂合欢之意欤?以是首设一席,肉一肩,酒一壶,命自天子命佐二者。次一席,酒肉亦如之,命自己命以为吏者。次一席,酒肉亦如之,命乡闾许以耆年有德者。’肉既饱,酒既酣,因化育之宿洽,有歌谣者进,有舞蹈者作,皆诚激乎中,章乎形容,婆娑慷慨,与习而为者不类。然后渔者请以其舟,酿者请以其器,圃者请以其蓄,弋者请以其鲜。啐浊尝漉,浮泛漪澜,风恬日和,川晴野媚,以熙以怡,万心一之。至义之门,大顺之家,父兄子弟,一族一堂之中,不是过也。非仁德淳化,其孰能至于是邪?旅游之子,实窥盛事。兹宴也,虽溥于天下,百里不同风雨,恐他邑之景物此辰,不得似公之邑也;一方不同教化,恐他邑之欢乐此辰,不得似公之邑也。故序之。”并赋诗《赠鲁山李明府》一首:“外户通宵不闭关,抱孙弄子万家闲。若将邑号称贤宰,又是皇唐李鲁山!注曰:以前有贤令元鲁山也。”赞赏李胄治理下的鲁山,治安状况良好,百姓悠然自得,官民关系融洽,堪比元德秀为令时。欧阳詹《鲁山令李胄三月三日宴僚吏序》和《赠鲁山李明府》堪称鲁山政治史和文化史上的重要文献。
贞元十四年(公元798年),欧阳詹四试吏部,被授予皇家高等学府国子监四门助教。贞元十五年(公元799年)冬,韩愈以徐州从事(佐史)来京朝拜皇帝。欧阳詹认为韩愈大材小用,率国子监生员跪伏宫门,力荐韩愈为国子监博士。史称唐代自设四门助教一职以来,举荐贤士没有一个超过欧阳詹的。欧阳詹著有《欧阳行周文集》约10卷,收赋、诗、记、传、铭、颂、箴、论、述、序、书等各种体裁作品141篇。欧阳詹的文章以古文运动“文以载道”的理论来创作,精于说理。唐末李贻孙说他的文章“新无所袭,才未尝困。精于理,故言多周详;切于情,故叙事重复,宜司当代文柄,以变风雅……”
欧阳詹考中进士对福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闽南人中进士,是从欧阳詹开始的。明代理学名臣蔡清为《欧阳行周文集》作序时认为:欧阳詹中进士后,福建文士才开始向慕读书,儒学风气开始振兴。欧阳詹的影响绵延不绝。传到杨时、李侗辈,分河洛之派。传到朱熹,正学大明,道统有归。蔡清认为,没有欧阳詹的影响,福建不可能有“海滨邹鲁”的称谓。今泉州文庙西庑的泉州历代名人陈列馆内,塑有38尊泉州历代名人蜡像,欧阳詹排在第一位。
当前位置:文苑网>千古名邦话诗山 诗名遍地怀欧阳
千古名邦话诗山 诗名遍地怀欧阳
千古名邦话诗山 诗名遍地怀欧阳
来源:泉州晚报海外版
逡巡千载名邦诗山镇,“诗”风扑面而来:这里的溪流、村庄、学校等纷纷冠以“诗”名,有诗溪、诗园、诗坂、诗鳌、诗南、诗口、诗门、诗钟、诗宅等,诗山是诗乡,真是名不虚传。
南安市诗山镇系福建省重点侨乡和闽南文化重镇,历史悠久,钟灵毓秀,人文荟萃。“四面青山为屏,中间绿水为带”,有享誉中外的古刹凤山寺,风光旖旎的“诗山十八景”,孕育唐朝文豪的高盖山等,这里留下了历代许多名流的足迹与题咏,欧阳詹、王审知、朱熹、陈知柔、何乔远、陈迁鹤、陈万策、陈嘉庚、黄寿祺、余光中等一串串重量级的名字,闪烁在古镇的史册上。
诗山远在晋、唐时就建埠。明洪武年间,拟迁南安县治于此。旧称“山头城”,改为“诗山”始于南宋,至今已近800年。说起“诗山”的得名,自应归功于欧阳詹和朱熹两位人物。
欧阳詹(759-800),字行周,祖籍晋江,生于诗山的芹山,从小随祖父母居住高盖山。高盖山,在今诗山、码头、金淘三镇交界处,海拔535公尺,因山顶平坦如盖而得名。詹小时候和母亲同住在山下的茅草房,日子清贫,但欧阳母很支持儿子读书,为避俗事干扰,特地让他每天带着干粮,上高盖山白云室埋头苦读,早出晚归。欧阳詹常常登高执卷,高声吟唱,完全陶醉于诗书世界。据传欧阳詹离开白云室时,把笔架石朝山上一掷,说:白云书室附近应该有座笔架山,让学子笔有所依,学有所成。话音刚落,高盖山即陡起三峰,形似笔架,故现在有一座笔架山,读书人引以为豪。穿越时空隧道,依稀听到高盖山白云室传来的琅琅吟咏,书声孕育了才华横溢的诗人,书声铺展了通往京城的大道。
其实,欧阳詹本无意功名,想长期在家读书,奉养双亲。后来因为双亲严命,亲友激励和地方官员提携奖掖,才决心走入科场。贞元二年(公元786年),欧阳詹西上长安参加进士考试。历经一年艰辛跋涉,欧阳詹抵达长安,在此苦熬了六年。这六年,他借钱租房读书,生活穷困。唐贞元八年(公元792年),欧阳詹终于以一篇文采斐然的《明水赋》,荣膺第二名,贾陵第一名,韩愈第三名。当时的泉州文士贪恋家乡山水,不肯远游出仕,不热衷科举,隋代科举制度开创后180年间泉州竟没有一人投身进士考试。詹此番考进士并喜登龙虎榜,表现了敢为天下先的泉州精神,极大鼓舞了八闽士子。此后,闽南科考的人数益增,儒学风气渐渐形成,促进了泉州与福建文教事业的繁荣,使之接近乃至赶上中原地区的先进水平。欧阳詹才高学博,著述颇丰,收入《欧阳行周集》里的赋、诗、记、传、铭、颂、箴、论、述、序、书等各类作品140多篇。可以断言,没有“欧阳詹现象”,泉州不可能赢得“海滨邹鲁”的美誉。
欧阳詹和韩愈交谊甚笃,成了志同道合的好友,他们同柳宗元等人共同倡导古文运动,推动唐朝文学的健康发展,对后世产生积极影响。贞元十五年(799年),欧阳终被朝廷授予国子监四门助教。虽然这只是皇家高等学府“四门学”中最低的职衔,但闽人担任此职在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欧阳詹高中进士后不久曾返家省亲。回到摇篮高盖山,日夜思念的母亲已经长眠地下,再也听不到母亲的殷殷叮咛,再也看不到母亲陪伴自己读书的身影。欧阳詹悼母诗写道:“高盖山前日影微,黄昏宿鸟傍林飞。坟前滴酒空流泪,不见丁宁道早归。”
宋理学宗师朱熹敬仰欧阳詹,慕名来到高盖山白云室,品赏欧阳夫子和历代名家的诗词墨宝,由衷感叹:“此诗山也”,于是“山头城”遂更名“诗山”。后人为了纪念他,就把他居住生活过的地方,冠以“诗”字,千百年沿袭至今。詹诗名卓绝一时,但其字迹罕见,曾题“不二”于郡城书室,后人改书室为祠堂,称为“不二”祠,即欧阳行周祠,位于泉州模范巷。朱熹来泉讲学时,欣然题泉州甲第巷欧阳故居:“事业经邦,闽海贤才开气运;文章华国,温陵甲第破天荒。”□洪顺兴
也说欧阳詹
来源:炎黄纵横 黄文山
自古文人相轻,被视为金科玉律。但我总以为这句话有些偏颇。诚然,古往今来文人间相斥、相轻、相猜、相害的例子不少,且不断被放大。可是文人间相交、相惜、相得、相敬的例子亦不乏见,所谓“惺惺惜惺惺”,所谓“文气相通”。这本是读书人应有的美德和行为准则,然而却常常被扭曲、被异化了。难怪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要为此大声疾呼:“古之道,不苟誉毁于人。”他是专为一个“于朋友义以诚”的人写的,这个人就是欧阳詹,泉州地区的第一位进士。
福建泉州的确是个很有意思的地方。这里气候温润,物产丰饶。自西晋永嘉之乱后,大量中原士族迁移入闽,他们中的若干支越过武夷山,一路南行,千里转进,之后辗转来到一条大河前,为这里的山川形胜所吸引,于是停下跋涉的脚步,为让族人记住故国故土,遂将这条大河命名为“晋江”。随着全流域土地的不断开发以及港口的兴建,晋江两岸渐渐繁荣,至唐代,这里已成为“人文鼎盛”之邦。唐睿宗景云二年(711年),定泉州为闽南首邑。但泉州士子有一个通病,即迷恋家乡土地“肥衍”和“山泉禽鸟之乐”,不愿外出做官。因此,当地科举很不发达。从隋炀帝大业年间(605-618年)开创科举制度起,直到唐德宗贞元八年(792年),整整180年间,泉州全境竟然没有一个人参加过科举考试。
欧阳詹称得上是泉州科举第一人。
欧阳詹是晋江潘湖人,少时即有文名。他喜爱读书,雅好湖山景色,常常独自到野外踏青吟诗作赋,并虚心向有学问的长者请教。当他得知莆田的林藻、林蕴兄弟饱学多才,于是特地来到莆田广化寺灵岩精舍,与林氏兄弟一起读书,砥砺切磋,5年学成方归。他携卷长游的身影,镌刻在灵山秀水之间,而他写下的诗篇,也每每被里人传颂。人们说他:“操笔属词,秀而多思,发人所未发。”
比如他吟咏浦城仙霞岭的诗:“南北风烟即异方,连峰危栈倚苍苍。哀猿咽木傍高处,谁不沾衣望故乡?”
南安有一座高盖山,长期以来,当地人一直认为这里被叫做诗山、诗溪、诗村,是与欧阳詹写过的一首诗有关。
明代史学家何乔远在其所著的《闽书》中,有这样的记述:“高盖山,方平如盖,名山也。以其有欧阳詹诗,亦名诗山。其下有村,曰‘诗村’。旧传詹赴举时,母殁,里人为葬是山。既归,作诗哀母曰:‘高盖山前日影微,黄昏宿鸟傍林飞。坟前滴洒空流泪,不见丁宁道早归。’《大明一统志》亦载是诗。今按韩文公《欧阳生哀辞》,则于殁时父母俱存。考之《永福志》,陈嵩诗也。永福县亦有高盖山。然郡人言詹子槚故居邻诗山之下,或槚诗欤?”最终,何乔远还是留下了一个深深的问号。
但不管怎样说,欧阳詹的诗名在当时的确很大。韩愈就曾经这样写过:“建中贞元间,余就食江南,未接人事,往往闻詹闾巷间,詹之称于江南也久。贞元三年,余始至京师,举进士,闻詹名尤甚。”
唐贞元二年(786年),闽南才子欧阳詹肩负亲友的重托,毅然孤身西上长安。他高吟着“天高地阔多歧路,身即飞蓬共水萍。匹马将驱岂容易,弟兄亲故满离亭”的诗句,开始了泉州士子近200年从未有过的壮举,经过一年多艰辛的万里跋涉,抵达京师长安。为了参加科举考试,欧阳詹在长安度过6年借贷赁屋的羁旅生活。“射百步期必中,飞三年而必鸣”。怀着这样的志向,欧阳詹“五试于礼部”,终于在唐德宗贞元八年(792年),与贾稜、韩愈、李观等22人同举进士,因为这些都是当时举国闻名的才子,故时称“龙虎榜”。而来自科举空白之乡的欧阳詹更是一炮打响,摘取进士第二名。而大才子韩愈则为第三名。
欧阳詹之考取进士,不仅在于个人出众的才华和刻苦努力,还与当时一批热衷“敷文兴教”的地方官员的不断奖掖有很大关系。唐代宗大历七年(772年),李椅担任福建团练观察处置史,移建泉州府学于城南的兴贤坊。礼部员外郎独孤及为之写碑记,有“缦胡之缨,化为青衿”句,意思是结麻绳、戴斗笠的野人,开始穿上读书人的儒服。这篇文字对当时一批胸怀大志的泉州青年产生很大刺激。稍后,唐德宗建中年间(780-783年),名相常衮被贬至福建当观察史。他到任后,大兴学校,倡导读书习文,闽人读书之风因此渐开。而此时泉州刺史薛播和席相也是一心想为国家罗致人才的贤明官吏。
薛播曾两度任泉州刺史。他很赏识欧阳詹的才华,经常带他到城西的九日山,拜访在这里隐居的两位名士:诗人秦系和曾任唐德宗丞相因直谏犯上而被贬为泉州别驾的越南人姜公辅,彼此吟诗论道,饮酒畅怀。
后来继任刺史的席相也十分器重欧阳詹,凡观游飨集活动必定要邀请欧阳詹参加,并让他写诗志胜。泉州人都为家乡有这样一位才子而感到荣耀。席相还向常衮引荐欧阳詹。常衮也很称赞欧阳詹的才学,将他比之“芝芙”。从此,欧阳詹的名气更大了。他的文章和诗词不仅在闽浙流行,并且越过江淮,直至京师。而这时,福建也风气大变,从重农乐商到竞劝家中子弟,以读书为荣。
在常衮等人的激励下,欧阳詹等一批青年奋志力学,他们聚室读书,切磋砥砺,登科取士渐成他们的目标。
然而,欧阳詹仕宦之途并不顺畅,而且壮岁即殁,在当时的文士中留下一段深重的伤感之情。关于他的死因,有许多说法,也有说他是为情所伤。唐代著名学者黄璞在《闽川名士传》有这样的记载:“欧阳詹……薄游太原,于乐籍中因有所悦,情甚相得。及归,乃与之盟曰:‘至都当相迎耳。’即洒泣而别,仍赠之诗曰:‘驱马渐觉远,回头长路尘。高城已不见,况复城中人……’寻除国子四门助教,住京。籍中人思之不已,经年得疾,且甚。乃危妆引髻,刃而匣之,顾谓女弟曰:‘吾其死矣!欧阳生使至,可以是为信。’又遗之诗曰:‘自从别后减容光,半是思郎半恨郎。欲识旧时云髻样,为奴开取缕金箱。’及詹使至,女弟如言。径持归京,具白其事。詹启函阅之,又见其诗,一恸而卒。”黄璞动情地描述了发生在欧阳詹身上的一件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
欧阳詹考中进士后,官场上并不得意,仅仅被授予国子监四门助教。这是皇家高等学府“四门学”中最低的官衔,但福建人担任此职在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在国子监四门助教任上,欧阳詹全力支持和参与韩愈、柳宗元等人共同倡导的古文运动。他对韩愈特别推崇,曾亲率学生伏于宫阙下,推举时任武宁节度推官的韩愈为四门博士。史称:“唐自助教设官以来,善举其职者,无逾于詹。”但朝廷的掌权者并不重用他们。由于官微薪薄,欧阳詹在长安一直过着借贷赁屋、缺衣少食的客旅生涯。这或许也是他未能及时到太原迎接意中人的原因。但一场爱情悲剧自兹发生。欧阳詹和籍中人也双双成为这场爱情悲剧的男女主角。
也许,在灿如银汉的唐代诗人中,欧阳詹的诗歌成就比不上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杜牧、刘禹锡……而且由于过早辞世,他在古文运动中的建树也未被充分认识。但他的好朋友韩愈十分赏识他,说他:“詹虽未得位,其名声流于人人,其德行信于朋友。”欧阳詹去世后,韩愈十分痛惜,写了多篇哀悼文章,其中就有著名的《欧阳生哀辞》。文中,他对欧阳詹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还这样说:“凡愈之为此文,盖哀欧阳生之不显荣于前,又惧其泯灭于后也。”
虽说,在欧阳詹之前,福建已有薛令之、林藻登进士第,但欧阳詹无疑是一位开风气的人物,他的文学实践对福建学子的影响尤为深远。“自是,闽上始知所向慕,儒风日以振起,相师不绝。迤逦至于杨龟山(杨时)、李延平(李侗)辈,分河洛之派,授之朱子,而正学大明,道统有归。吾闽遂称海滨邹鲁矣。”(明?蔡清《欧阳行周先生文集序》)
他的著作《四门文集》被誉为闽学的开山鼻祖。南宋时,朱熹来泉州讲学,特地前往欧阳四门祠拜谒并题联:“事业经邦,闽海贤才开气运;文章华国,温陵甲第破天荒。”
闽越文化鼻祖—欧阳詹
□陈 中 河
欧阳詹(759--800),字行周,祖籍晋江,出生于诗山地区的芹山,从小随祖父母居住高盖山。詹幼时聪颖好学,有所悟则吟哦高啸,怡然自乐;喜观河山景色,常流连忘返。稍长,就读于高盖山白云室,又往九日山拜流寓南安的名贤秦系为师,结忘年之交。其初期作品,清新优美,多为时人称誉。大历七年(772年),不堪当时福建观察处置使李椅谓闽人“缦胡之缨,化为青衿”之辱,与莆田林藻、林蕴兄弟于清源山立誓:勤读诗书,发奋图强,为家邦争光。建中元年(780年)得原宰相、福建观察使常衮奖掖,特比之为“芝英”,声名播及京师。贞元二年(786年),詹离开故乡往长安,八年(792年)春,与贾棱、韩愈、李观、李绛、崔群等人,同登进士第,时称“龙虎榜”,詹居第二,开闽南文运之先。韩愈尝谓:“闽越人举进士,由詹始。”宋代朱熹题其故居联曰:“事业经邦,闽海贤才开气运;文章华国,温陵甲第破天荒。”贞元十年(794年),授国子监四门助教。任内,循循善诱,力荐人才,如徐晦落第,詹作诗勉之:“嘉谷不夏熟,大器当晚成。徐生异凡鸟,安得非时鸣。汲汲有所为,驱驱本无情。懿哉苍梧风,终见排云征。”寄望甚殷,徐晦果然不负所望,次年考取进士第二名。晦每每语及詹之敦教,必涕泪交流。贞元十五年(799年)冬,韩愈以徐州从事回京述职,詹率其徒保奏韩愈为博士。史称:唐自助教置官以来,善尽其职者,未逾于詹。后游历四川、湖广、河南、山西等地,以诗文会友。唐贞元十六年(800年)欧阳詹卒于京师,年方四一,后葬莆田灵岩广化寺侧,崔群等哭之甚哀,李翱为之作传,韩愈作《欧阳先生哀辞》以悼。
欧阳詹才高学博,被誉为“濂、洛、关、闽学派之祖”,有文集10卷遗世。《全唐诗》收詹诗1卷,代表作有《南阳孝子传》、《韩城县尉厅壁记》、《与郑居方书》、《暗室箴》、《自明城论》等。其文精于理,切于情,具有朴素唯物史观,并与韩愈、柳宗元共倡古文运动,建树颇多。后人为纪念他,称其故里高盖山为“诗山”,并作乡里之名,附近还有诗门、诗村、诗溪等。泉州其故居所在街巷称甲第巷。欧阳詹遗留于故乡史迹颇多:南安旧县城丰州有欧阳行周书室和其登第归省而建的应魁亭、衣锦坊,城西九日山有四贤祠(与秦系、姜公辅、韩偓合称四贤);泉州市区有欧阳行周先生祠(不二祠),清源山有欧阳书室,龙首山有欧阳别墅,晋江潘湖有欧厝、吟啸桥;莆田有福平山欧阳读书处;福州有南涧寺上方石佛像记崖刻。这些遍布各地的古迹,可以看出欧阳詹对福建文化的发展,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欧阳詹年谱
泉州市历史名人研究会欧阳詹委员会撰
755年12月唐朝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二月卅十日出生于潘湖。
763年2月唐广德元年儿童时期的欧阳詹拜私垫郑晚为师就读于潘湖资福院。
766年6月唐大历元年少年欧阳詹随母黄昌靖到南安高盖山外祖母范士宝家读书
771年1月青年欧阳詹与灵源虹在安海灵源山学习道教炼丹之术。
772年12月回潘湖与罗山甫、灵源虹往来潘湖间有奉养合烁之契。常到潘湖九十九溪吟啸桥、北畔狮山岩吟诗高啸。
775年3月与林藻、林蕴兄弟结芦于清源山赐恩岩欧阳室(后辟欧阳书院)
778年6月经泉州太守薜播、福建观察察使常衮两人引荐与秦系、姜公辅交游磋商学艺。
780年3月詹唐建中元年的欧阳詹往莆田福平山与林藻、林蕴攻读诗书有北上西安京师参加科举考试。并与林萍(林藻八妹)相恋结为夫妻在潘湖举办婚礼,后应邀到泉州西湖饯行和福州南涧寺、泉州北楼撰志。生欧阳价(781年生)、欧阳萌(783年六月初七日生)、欧阳秬(785年八月十六日生)。
785年2月贞元元年刚步入壮年的欧阳詹回在晋江潘湖家乡紫帽山龙首山别墅妙峰堂召开兄弟亲友会邀请欧厝亲友商讨是否北上参加京师进士考试越年春乘马车北上西安京都应试,有“兄弟亲故满离亭”之句。
786年3月春贞元二年,欧阳詹西上长安,前往参加进士考试。这是泉州士子前所未有的举动。在西安过着六年候考的其间历游太原江夏晋祠汉口等过着缺衣少食的客旅生涯和穷困的租赁生活。
792年3月春唐贞元八年以礼部尚书陆贽为主考官荣登龙虎榜进士取贾稜(长乐人今河北冀县)、欧阳詹、韩愈、李观、崔群等23名同登金榜,时称“龙虎榜”。贾稜第一名,欧阳詹第二名,韩愈第三名。
793年唐贞元九年衣锦还乡在丰州建应魁亭、衣锦坊,在泉州甲第巷詹厝山(源和堂里)建欧阳詹故居。
795年唐贞元十一年春与太原歌姬丽云相恋有《《初发太原途中寄太原所思》》诗为证。
796年秋回潘湖建欧阳四门府第(即现潘湖宗祠)作《六曹新都堂记》。
797年唐贞元十三年回京师率其师生力荐韩愈为四门博士欧阳詹作《答韩十八驽骥吟》诗。其间上书郑相公,历游京师作诗。
799年在京师作《片言折狱论》四试于吏部始授国子监四门学助教。
800年12月卒于京师。欧阳詹子三长欧阳檟居甲第巷早卒无嗣,次子欧阳萌徙莆田福平山护扫父欧阳詹墓,季子欧阳秬出继欧阳谟为嗣,遂为从子守祖居潘湖,传二十一世迨至欧阳至族长明洪武二年黑蜂之灾迁往泉州同安漳州等地。
欧阳詹诗词全集
卷349_1「东风二章」
东风叶时,匪沃匪飘。莫雪凝川,莫阴沍郊。朝不徯夕乃销,东风之行地上兮。上德临慝,匪戮匪枭。莫暴在野,莫丑在阶。以踣以歼,夕不徯朝。陇西公来浚都兮。
东风叶时,匪凿匪穮。莫蛰在泉,莫枯在条。宵不徯晨乃繇。东风之行地上兮。上德为政,匪食匪招。莫顾于家,莫流于辽。以饱以回,晨不徯宵。陇西公来浚都兮。
卷349_2「有所恨二章」
相思君子,吁嗟万里。亦既至止,曷不觏止。本不信巫,谓巫言是履。在门五日,如待之死。有所恨兮。
相思遗衣,为忆以贻。亦既受止,曷不保持。本不欺友,谓友情是违。隔生之赠,造次亡之。有所恨兮。
卷349_3「玩月」
八月十五夕,旧嘉蟾兔光。斯从古人好,共下今宵堂。素魄皎孤凝,芳辉纷四扬。裴回林上头,泛滟天中央。皓露助流华,轻风佐浮凉。清冷到肌骨,洁白盈衣裳。惜此苦宜玩,揽之非可将。含情顾广庭,愿勿沉西方。
卷349_4「咏德上韦检察(即韦相皋之弟也,名纁)」
少华类太华,太室似少室。亚相与丞相,亦复无异质。渟如月临水,肃若松照日。辉影互光澄,阴森两葱郁。连城鸾凤分,同气龟龙出。并力革夷心,通筹整师律。英豪愿回席,蛮貊皆屈膝。中外行分途,寰瀛待清谧。
卷349_5「寓兴」
桃李有奇质,樗栎无妙姿。皆承庆云沃,一种春风吹。美恶苟同归,喧嚣徒尔为。相将任玄造,聊醉手中卮。
卷349_6「答韩十八驽骥吟」
故人舒其愤,昨示驽骥篇。驽以易售陈,骥以难知言。委曲感既深,咨嗟词亦殷。伊情有远澜,余志逊其源。室在周孔堂,道通尧舜门。调雅声寡同,途遐势难翻。顾兹万恨来,假彼二物云。贱贵而贵贱,世人良共然。巴蕉一叶妖,茙葵一花妍。毕无才实资,手植阶墀前。楩楠十围瑰,松柏百尺坚。罔念梁栋功,野长丘墟边。伤哉昌黎韩,焉得不迍邅。上帝本厚生,大君方建元。宝将庇群甿,庶此规崇轩。班尔图永安,抡择期精专。君看广厦中,岂有树庭萱。
卷349_7「益昌行」
驱马至益昌,倍惊风俗和。耕夫陇上谣,负者途中歌。处处川复原,重重山与河。人烟遍馀田,时稼无闲坡。问业一何修,太守德化加。问身一何安,太守恩怀多。贤哉我太守,在古无以过。爱人甚爱身,治郡如治家。云雷既奋腾,草木遂萌芽。乃知良二千,德足为国华。今时固精求,汉帝非徒嗟。四海有青春,众植伫扬葩。期当作说霖,天下同滂沱。
卷349_8「自淮中却赴洛途中作」
惆怅策疲马,孤蓬被风吹。昨东今又西,冉冉长路岐。岁晚树无叶,夜寒霜满枝。旅人恒苦辛,冥寞天何知。
卷349_9「晨装行」
村店月西出,山林鹎鵊声。旅灯彻夜席,束囊事晨征。寂寂人尚眠,悠悠天未明。岂无偃息心,所务前有程。
卷349_10「新都行」
缥缈空中丝,蒙笼道傍树。翻兹叶间吹,惹破花上露。悠扬丝意去,苒蒻花枝住。何计脱缠绵,天长春日暮。
卷349_11「铜雀妓」
萧条登古台,回首黄金屋。落叶不归林,高陵永为谷。妆容徒自丽,舞态阅谁目。惆怅繐帷空,歌声苦于哭。
卷349_12「太原旅怀呈薛十八侍御齐十二奉礼」
前来称英隽,有食主人鱼。后来曰贤才,又受主人车。伊予亦投刺,恩煦胡凋疏。既睹主人面,复见主人书。餬口百家周。赁庑三月馀。眼见寒序臻,坐送秋光除。西日惄饥肠,北风疾絺裾。升堂有知音,此意当何如。
卷349_13「李评事公进示文集因赠之」
风雅不坠地,五言始君先。希微嘉会章,杳冥河梁篇。理蔓语无枝,言一意则千。往来更后人,浇荡醨前源。倾筐实不收,朴樕华争繁。大教护微旨,哲人生令孙。高飙激颓波,坐使横流翻。昔日越重阻,侧聆沧海传。逮兹觌清扬,幸睹青琅编。泠泠中山醇,片片昆丘璠.一杯有馀味,再览增光鲜。对宝人皆鉴,握鞶良自妍。吾其告先师,六义今还全。
卷349_14「徐十八晦落第」
嘉谷不夏熟,大器当晚成。徐生异凡鸟,安得非时鸣。汲汲有所为,驱驱无本情。懿哉苍梧凤,终见排云征。
卷349_15「春日途中寄故园所亲」
客路度年华,故园云未返。悠悠去源水,日日只有远。始叹秋叶零,又看春草晚。寄书南飞鸿,相忆剧乡县。
卷349_16「蜀中将归留辞韩相公贯之」
宁体即云构,方前恒玉食。贫居岂及此,要自怀归忆。在梦关山远,如流岁华逼。明晨首乡路,迢递孤飞翼。
卷349_17「江夏留别华二(一作别辛三十)」
弭棹已伤别,不堪离绪催。十年一心人,千里同舟来。乡路我尚遥,客游君未回。将何慰两端,互勉临岐杯。
卷349_18「送潭州陆户曹之任(户曹自处州司仓除)」
三语又为掾,大家闻屈声。多年名下人,四姓江南英。衡岳半天秀,湘潭无底清。何言驱车远,去有蒙庄情。
卷349_19「福州送郑楚材赴京,时监察刘公亮有感激郑意」
美人河岳灵,家本荥水濆。门承若兰族,身蕴如琼文。早折青桂枝,俯窥鸿鹄群。迩来丹霄姿,远逐苍梧云。有伊光鉴人,惜兹瑶蕙薰。中酣前激昂,四座同氛氲。海郡梅霪晴,山邮炎景曛。回翔罢南游,鸣唳期西闻。秦塞鸾凤征,越江云雨分。从兹一别离,伫致如尧君。
卷349_20「初发太原,途中寄太原所思」
驱马觉渐远,回头长路尘。高城已不见,况复城中人。去意自未甘,居情谅犹辛。五原东北晋,千里西南秦。一屦不出门,一车无停轮。流萍与系匏,早晚期相亲。
卷349_21「汝川行」
汝坟春女蚕忙月,朝起采桑日西没。轻绡裙露红罗袜,半蹋金梯倚枝歇。垂空玉腕若无骨,映叶朱唇似花发。相欢谁是游冶郎,蚕休不得岐路旁。
卷349_22「智达上人水精念珠歌」
水已清,清中不易当其精。精华极,何宜更复加磨拭。良工磨拭成贯珠,泓澄洞澈看如无。星辉月耀莫之逾,骇鸡照乘徒称殊。上人念佛泛贞谛,一佛一珠以为计。既指其珠当佛身,亦欲珠明佛像智。咨董母,访朱公。得之玓瓅群奇中,龙龛鹫岭长随躬。朝自守持纤掌透,夜来月照红绦空。穷川极陆难为宝,孰说砗磲将玛瑙。连连寒溜下阴轩,荧荧泫露垂秋草。皎晶晶,彰煌煌,陆离电烻纷不常,凌眸晕目生光芒。我来借问修行术,数日殷勤美兹物。上人视日授微言,心静如斯即诸佛。
卷349_23「许州途中」
秦川行尽颍川长,吴江越岭已同方。征途渺渺烟茫茫,未得还乡伤近乡。随萍逐梗见春光,行乐登台斗在旁。林间啼鸟野中芳,有似故园皆断肠。
卷349_24「赋得秋河曙耿耿送郭秀才应举」
月没天欲明,秋河尚凝白。皑皑积光素,耿耿横虚碧。南斗接,北辰连,空濛鸿洞浮高天。荡荡漫漫皆晶然,实类平芜流大川。星为潭底珠,云是波中烟。鸡唱漏尽东方作,曲渚苍苍晓霜落。雁叫疑从清浅惊,凫声似在沿洄泊。并州细侯直下孙,才应秋赋怀金门。念排云汉将飞翻,仰之踊跃当华轩。夜来陪饯欧阳子,偶坐通宵见深旨。心知慷慨日昭然,前程心在青云里。
卷349_25「送袁秀才下第归毗陵」
羸马出都门,修途指江东。关河昨夜雨,草木非春风。矢舍虽未中,璞全终待攻。层霄秋可翔,岂不随高鸿。
卷349_26「闻邻舍唱凉州有所思」
有善伊凉曲,离别在天涯。虚堂正相思,所妙发邻家。声音虽类闻,形影终以遐。因之增远怀,惆怅菖蒲花。
卷349_27「陪太原郑行军中丞登汾上阁中丞诗曰汾楼…辄书即事上答」
并州汾上阁,登望似吴阊。贯郭河通路,萦村水逼乡。城槐临枉渚,巷市接飞梁。莫论江湖思,南人正断肠。
卷349_28「送少微上人归德峰」
不负人间累,栖身任所从。灰心闻密行,菜色见羸容。幻世方同悟,深居愿继踪。孤云与禅诵,到后在何峰。
卷349_29「荆南夏夜水楼怀昭丘直上人云梦李莘」
无机成旅逸,中夜上江楼。云尽月如练,水凉风似秋。凫声闻梦泽,黛色上昭丘。不远人情在,良宵恨独游。
卷349_30「酬裴十二秀才孩子咏」
算日未成年,英姿已褎然。王家千里后,荀氏八龙先。葱蒨松犹嫩,清明月渐圆。将何一枝桂,容易赏名贤。
卷349_31「旅次舟中对月寄姜公(此公,丁泉州门客)」
中宵天色净,片月出沧洲。皎洁临孤岛,婵娟入乱流。应同故园夜,独起异乡愁。那得休蓬转,从君上庾楼。
卷349_32「除夜长安客舍」
十上书仍寝,如流岁又迁。望家思献寿,算甲恨长年。虚牖传寒柝,孤灯照绝编。谁应问穷辙,泣尽更潸然。
卷349_33「早秋登慈恩寺塔」
宝塔过千仞,登临尽四维。毫端分马颊,墨点辨蛾眉。地迥风弥紧,天长日久迟。因高欲有赋,远意惨生悲。
卷349_34「太原和严长官八月十五日夜西山童子上方玩月寄中丞少尹」
西寺碧云端,东溟白雪团。年来一夜玩,君在半天看。素魄当怀上,清光在下寒。宜裁济江什,有阻惠连欢。
卷349_35「九日广陵同陈十五先辈登高怀林十二先辈」
客路重阳日,登高寄上楼。风烟今令节,台阁古雄州。泛菊聊斟酒,持萸懒插头。情人共惆怅,良久不同游。
卷349_36「题严光钓台」
弭棹历尘迹,悄然关我情。伊无昔时节,岂有今日名。辞贵不辞贱,是心谁复行。钦哉此溪曲,永独古风清。
卷349_37「送高士安下第归岷南宁觐」
偕隐有贤亲,岷南四十春。栖云自匪石,观国暂同尘。就养思儿戏,延年爱鸟伸。还看谢时去,有类颍阳人。
卷349_38「述德上兴元严仆射」
山横碧立并雄岷,大阜洪川共降神。心合云雷清祸乱,力回天地作阳春。非熊德愧当周辅,称杰叨惭首汉臣。何幸腐儒无一艺,得为门下食鱼人。
卷349_39「及第后酬故园亲故」
才非天授学非师,以此成名曩岂期。杨叶射频因偶中,桂枝材美敢当之。称文作艺方惭德,相贺投篇料愧词。犹著褐衣何足羡,如君即是载鸣时。
卷349_40「题华十二判官汝州宅内亭」
高居胜景谁能有,佳意幽情共可欢。新柳绕门青翡翠,修篁浮径碧琅玕.步兵阮籍空除屏,彭泽陶潜谩挂冠。只在城隍也趋府,岂如吾子道斯安。
卷349_41「薛舍人使君观察韩判官侍御许雨晴到所居既霁先呈即事」
江皋昨夜雨收梅,寂寂衡门与钓台。西岛落花随水至,前山飞鸟出云来。观风驷马能言驻,行县双旌许暂回。岂不偶然聊为竹,空令石径扫莓苔。
卷349_42「元日陪早朝」
斗柄东回岁又新,邃旒南面挹来宾。和光仿佛楼台晓,休气氛氲天地春。仪籥不唯丹穴鸟,称觞半是越裳人。江皋腐草今何幸,亦与恒星拱北辰。
卷349_43「和太原郑中丞登龙兴寺阁」
青窗朱户半天开,极目凝神望几回。晋国颓墉生草树,皇家瑞气在楼台。千条水入黄河去,万点山从紫塞来。独恨侍游违长者,不知高意是谁陪。
卷349_44「咏德上太原李尚书」
那以公方郭细侯,并州非复旧并州。九重帝宅司丹地,十万兵枢拥碧油。锵玉半为趋閤吏,腰金皆是走庭流。王褒见德空知颂,身在三千最上头。
卷349_45「和严长官秋日登太原龙兴寺阁野望」
百丈化城楼,君登最上头。九霄回栈路,八到视并州。烟火遗尧庶,山河启圣猷。短垣齐介岭,片白指分流。清铎中天籁,哀鸣下界秋。境闲知道胜,心远见名浮。岂念乘肥马,方应驾大牛。自怜蓬逐吹,不得与良游。
卷349_46「小苑春望宫池柳色(一作御沟新柳)」
东风韶景至,垂柳御沟新。媚作千门秀,连为一道春。柔荑生女指,嫩叶长龙鳞。舞絮回青岸,翻烟拂绿蘋.王孙初命赏,佳客欲伤神。芳意堪相赠,一枝先远人。
卷349_47「蜀门与林蕴分路后屡有山川似闽中因寄林蕴蕴亦闽人也」
村步如延寿,川原似福平。无人相共识,独自故乡情。
卷349_48「读周太公传」
论兵去商虐,讲德兴周道。屠沽未遇时,岂异兹川老。
卷349_49「乐津店北陂」
婵娟有丽玉如也,美笑当予系予马。罗帏碧簟岂相容,行到山头忆山下。
卷349_50「出蜀门」
北客今朝出蜀门,翛然领得入时魂。游人莫道归来易,三不曾闻古老言。
卷349_51「题第五司户侍御」
曾称野鹤比群公,忽作长松向府中。骢马不骑人不识,泠然三尺别生风。
卷349_52「建溪行待陈诩(予先发福州,陈续发,中路待之不得)」
偕行那得会心期,先者贪前后者迟。空忆丽词能状物,每看奇异但相思。
卷349_53「述德上兴元严仆射」
推车阃外主恩新,今日梁川草遍春。玉色据鞍双节下,扬兵百万路无尘。
卷349_54「许州送张中丞出临颍镇」
心诵阴符口不言,风驱千骑出辕门。孙吴去后无长策,谁敌留侯直下孙。
卷349_55「睹亡友题诗处」
旧友亲题壁上诗,伤看缘迹不缘词。门前犹是长安道,无复回车下笔时。
卷349_56「题秦岭」
南下斯须隔帝乡,北行一步掩南方。悠悠烟景两边意,蜀客秦人各断肠。
卷349_57「自南山却赴京师,石臼岭头即事寄严仆射」
鸟企蛇盘地半天,下窥千仞到浮烟。因高回望沾恩处,认得梁州落日边。
卷349_58「与洪孺卿自梁州回途中经骆谷见野果有闽中悬壶子…闽人」
青苞朱实忽离离,摘得盈筐泪更垂。上德同之岂无意,故园山路一枝枝。
卷349_59「韦晤宅听歌」
服制虹霓鬓似云,萧郎屋里上清人。等闲逐酒倾杯乐,飞尽虹梁一夜尘。
卷349_60「与林蕴同之蜀途次嘉陵江认得越鸟声呈林林亦闽中人也」
正是闽中越鸟声,几回留听暗沾缨。伤心激念君深浅,共有离乡万里情。
卷349_61「送闻上人游嵩山」
二室峰峰昔愿游,从云从鹤思悠悠。丹梯石路君先去,为上青冥最上头。
卷349_62「永安寺照上人房」
草席蒲团不扫尘,松闲石上似无人。群阴欲午钟声动,自煮溪蔬养幻身。
卷349_63「山中老僧」
笑向来人话古时,绳床竹杖自扶持。秋深头冷不能剃,白黑苍然发到眉。
卷349_64「赠鲁山李明府」
外户通宵不闭关,抱孙弄子万家闲。若将邑号称贤宰,又是皇唐李鲁山。
卷349_65「泉州赴上都留别舍弟及故人」
天长地阔多岐路,身即飞蓬共水萍。匹马将驱岂容易,弟兄亲故满离亭。
卷349_66「送张骠骑邠宁行营」
宝马雕弓金仆姑,龙骧虎视出皇都。扬鞭莫怪轻胡虏,曾在渔阳敌万夫。
卷349_67「题梨岭」
南北风烟即异方,连峰危栈倚苍苍。哀猿咽水偏高处,谁不沾衣望故乡。
卷349_68「秋夜寄僧(一作秋夜寄弘济上人)」
尚被浮名诱此身,今时谁与德为邻。遥知是夜檀溪上,月照千峰为一人。
卷349_69「观送葬」
何事悲酸泪满巾,浮生共是北邙尘。他时不见北山路,死者还曾哭送人。
卷349_70「宿建溪中宵即事」
隆穹一席眠还坐,蛙噪萤飞夜未央。僮仆舟人空寂寂,隔帘微月入中仓。
卷349_71「题王明府郊亭」
日日郊亭启竹扉,论桑劝穑是常机。山城要得牛羊下,方与农人分背归。
卷349_72「塞上行」
闻说胡兵欲利秋,昨来投笔到营州。骁雄已许将军用,边塞无劳天子忧。
卷349_73「题别业(一作回别业留别郭中诸公)」
千山江上背斜晖,一径中峰见所归。不信扁舟回在晚,宿云先已到柴扉。
卷349_74「九日广陵登高怀邵二先辈」
簪萸泛菊俯平阡,饮过三杯却惘然。十岁此辰同醉友,登高各处已三年。
卷349_75「题延平剑潭」
想象精灵欲见难,通津一去水漫漫。空馀昔日凌霜色,长与澄潭生昼寒。
卷349_76「晚泊漳州营头亭」
回峰叠嶂绕庭隅,散点烟霞胜画图。日暮华轩卷长箔,太清云上对蓬壶。
卷349_77「赠山南严兵马使(即仆射堂弟也)」
为雁为鸿弟与兄,如雕如鹗杰连英。天旋地转烟云黑,共鼓长风六合清。
卷349_78「除夜侍酒呈诸兄示舍弟」
莫叹明朝又一春,相看堪共贵兹身。悠悠寰宇同今夜,膝下传杯有几人。
遗迹
相传唐代四门博士欧阳詹曾于高盖山峰腰幽曲处结庐读书,命其庐曰白云室。
晋江灵源寺唐代首开八闽科第的欧阳詹就曾居此山读书三载。
泉州甲第巷在西路,巷为升文街和新峰街分界处,巷内有唐开泉进士欧阳詹故宅。詹纟泉州登科甲的第一人,故巷以此名。欧阳詹字行周,晋江潘湖人,唐德宗贞元七年进士,时称为龙虎榜。史称:“初闽人未知学,观察使常为设乡校、课文章,延泉名士欧阳詹教导劝勉,闽俗一变。”宋朱熹题詹故宅联曰:“事业经邦,闽海贤才开气运”;“文章华国,温陵甲第破天荒”。后詹为国子监四门助教,着有欧阳行周文集行世。
历史事件 三国 吴永安三年(260),置东安县,录建安郡,县治设在今丰州镇,管辖在莆田、泉州、厦门、漳州四市地。
晋
太康三年(282),析建安郡置晋安郡,东安县改为晋安县,录属晋安郡,县治在今丰州镇,管辖现在莆田、泉州、厦门、漳州四市地。
太康九年(288),在丰州西郊建福寺,寺建于九日山下二里许,唐大历三年报(768)移建今所。唐大中五年(851)赐名建造寺,咸通中(860-873)重修,大殿取名神运殿,并于寺东侧建灵乐祠,祀奉乐山神。宋乾德年间(963-967),平海军节度观察使陈洪进增建,复称延福寺。
永嘉五年(311),中原大乱,衣冠士族南渡入闽,部分人沿南安江(后改称晋江)聚居。
南朝
梁天监年间(502-519),析晋安郡置南安郡,郡治在今丰州镇,管辖现在莆田、泉州、漳州、厦门四市地。
隋
开皇九年(589),南安郡改为南安县,县治在今丰州镇,管辖现在莆田、泉州、厦门、漳州四市地。
大业三年(607),闽州改为建安郡,领南安、建宁、闽县、尤溪四县。南安管辖现在莆田、泉州、厦门三市地及长泰县。
唐
武德五年(622),在南安县置丰州,丰州下领南安、莆田两县。
贞元十九年(803),析南安县西南四南四乡置大同场,即今同安县。
长庆二年(822),析南安县四北二乡置桃林场,即今永春县。
咸通五年(864),析南安县西二乡置小溪场,即今安溪县。
乾符三年(876),析南安县武德乡置武德场,即今长泰县。
万历四十四年(1616),英都人洪承畴举进士,授刑部主事。崇祯初任延绥巡抚,总督三边军务,旋加太子保、兵部侍郎,后调任辽蓟总督。
天启四年(1624),石井人郑成功(父郑芝龙,母日本田川氏)诞生于日本平户,幼名福松。崇祯三年回安平(今晋江安海)求学,取名森。
清
康熙元年(永历十六年,1662)初,郑成功集结军围攻台湾,二月一日荷兰殖民者无条件投降,台湾回归祖国。郑成功收复台湾后,称台湾为东都,设一府二县,接受沿海数十万居民到台湾安置。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