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9日 星期二
2014年11月26日 星期三
2014年11月19日 星期三
2014年11月17日 星期一
彈指1揮間
弹指一挥间~世界变了样!高楼大廈越过天:金屋藏娇;豪宅藏钱! 弹指一挥间~孩子沒了娘!父母打工去:左三年右三年;望穿秋水盼团圆! 弹指一挥间~昨日今日都不像!山秃水污林枯;亲更疏!......挽不回我们的从前!
2014年10月9日 星期四
2014年9月3日 星期三
2014年6月17日 星期二
2014年6月10日 星期二
轉.樂聞
黄昏短笛张高贤(香港)初22组5班
自
序
年过古稀,循世隐居,闲而无事,把风雨感悟,练笔成文,以借镜观形,警戒自我,整理后,方知已有数十篇。今选四篇,辑成《黄昏短笛》。
2013年11月6日
于香港 扬波轩
一、水中捞月 雾里看花
常在电邮中转发一些政论的文章给网友们消遣。文章内容,天南地北,各抒己见,唯请网友们各思所阅,各纳其好,把政论文章都付笑谈中。老百姓不就是老百姓嘛,把政论文章当着武侠小说读就爽事了。政治就如「华山论剑」,赢者为王,败者为寇。实践赐我的认知是:政治无是非,只有真和假。我不当其真,亦不当其假,只憬悟为水中捞月,雾里看花。 我深感,政治如毒品,碰不得。吸海洛英之瘾君子,可进戒毒所戒毒,有觧药,复康机率也颇高。然而,服了「主义」、「思想」等毒品之瘾君子,躯壳存,灵魂亡,无解药,死无疑。 在一次的晚宴中,目睹两位耆英为早已不在人间的「帮主」PK,一说三七开,一说七三开,PK得脸红脖子粗,我真担心这对老人会突然心肌梗塞,暴血管。耳闻这杂音,目睹这怪像,我淡然笑之,四道菜后,回府梦周公,享乐。 当今香港的一些社团也赶时髦,为系上染色的政治标签而“奋斗不懈”。如此粉刷社团,实为树山头,搞分裂。社团就是社团,如要加冕政治,何不举旗组党,事成,既可大谈政纲,又可亮相媒体,采阳补阴。何必受诱,系上有色标签,寄人篱下,人云亦云,鹦鹉学舌,毫无主见;袋着社团犒赏的200元港币,混在游行队伍中,扮演阿Q喊口号、润土举标语,令人嘲笑,吐嘈! 历史是人类演进的活动过程,是改变不了的事实,是绝对真实的。然而展现在文字上、传说上的“历史”基本都不是历史,而是为政治觧画的历史「故事」。这些「故事」都是依王者的旨意,依当权者的政治需要而泡制的。「故事」里,人民是草根,不是参天大树,是历史的铺垫,御用的刀叉。 整天喊「打假」,从未见有史学家、政论家出来「打假」,因为史学家也好,政论家也好,基本上都是「造假」的工匠。就说眼前的「近代史」、「现代史」,我们这代人都被蒙得视野不清、心率不齐,神经衰弱,连是非题都不懂得填,又怎能去追索历史之真伪! 为统一学术类别,免得思维乱码,颠倒乾坤,我倡议:将「历史学」「政治学」一律钦命为「武侠学」,那争论也没了,造假也合情合理了,打假也不必了。 政治无是非,只有真和假。我不当其真,亦不当其假,只憬悟为水中捞月, 雾里看花。
2010年9月17日
|
2014年5月27日 星期二
2014年5月15日 星期四
陳碧珍美文(源自.[芙蓉網])
桐 花
浴陈碧珍
赏花归来,很长时间都在恍惚。我的魂丢了,丢在平远,丢在漫山遍野的油桐花里。窗外梧桐树愈来愈茂密,枝头鸟语欣欣。阳台上三角梅长疯了,细长的藤蔓缠缠绕绕爬满窗棂,宛若上演一出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我却莫名惆怅着。我走了,油桐花还在盛放吗?春末夏初,油桐花开。 五月花落,纷飞似雪。 读到这几句时,我的人生早已经历一场又一场花事。看惯了春花秋月,依然对花落如雪心生向往。想象着油桐花漫天飞舞,飘飘洒洒,莽莽群山,银装素裹,该是何等惊艳? 油桐树是南方常见的落叶乔木,一般开在深山。树干光溜挺拔。它的生命力强盛,不择地势,不嫌贫瘠,一旦生根就枝叶葳蕤绿意葱茏。据说油桐树虽然平常,花却美得惊人。它早春发芽,很快长满叶子,接着满树白花簇簇,初夏花落似雪,所以又叫做“五月雪”。 暮春三月,不辞劳苦去远方看一场盛大的花开,这大约是春日里最浪漫的事。雨恰巧这个时候落下来。不是那种沿着瓦檐慢腾腾滴落,而是千军万马大刀阔斧地砸下来,在玻璃窗上撞出繁弦急管的暄腾。下榻陌生客栈,半夜被冷雨敲醒,心下黯然:风狂雨骤,桐花们该不会香消玉殒吧?清晨出发时,雨却渐渐歇了脚,偶有飘落,也只是一声轻叹。挤在中巴上,看不见春色流淌。有人说,看,桐花!抬眼望去,绿色山峦中一片白云闪过,惊鸿一瞥,令人意犹未尽。 车行半小时,抵平远。有“桐花节”字样的条幅跃入眼帘。借花为名,以天地为舞台,于青山绿水间,一场盛大的演出即将绽放。我却迫不及待奔向梦中的油桐花。传说中盛开着桐花的五指石远在水的一方。极目远眺,层峦叠翠,云雾缭绕,五指石若隐若现,仙山般缥缈写意。痴立水边,凝神谛听,万籁俱寂。几只稚鸭在浅水中嬉戏,旁若无人。心下怅惘,我的油桐花呢? 正发怔,同伴招呼,演出开始了。徘徊在热烈的舞台边缘,忽见一条通往湖边的幽径,芳草萋萋,苔痕浓重。小心翼翼踩下去,一株开满鲜花的油桐树女神一般赫然入目。 仿佛赴前世的约,我奔向缀满雨珠的花树。桐花白衣胜雪,密密匝匝开满枝头。站在油桐树下,踮起脚尖摘下水灵灵的一枝,仔细端详。朵大,瓣实,单层五瓣花儿呈小喇叭状,花蕊粉红,花瓣雪白,又微泛红晕,真乃冰清玉洁。它们多为五六朵依偎成一簇,在花簇周围衬着几片嫩芽叶尖,像极了新娘的手捧花。花香清淡,似有若无,让人心醉。有开得活泼热烈的,亦有含苞待放的。一支支淡绿色花蕾,那欲开未开,欲语还休的姿态,令人想起徐志摩的诗句“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恰似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桐花的花语是“情窦初开”。豆蔻年华的少女,秘而不宣的爱情,青涩而又饱满,充满爱的慌乱与犹豫,和甜蜜。 那么清,那么静,人潮退去,锣鼓喧天远去,天地之间只剩下花与树。在花树下呆立,我在看花,花是不是也在看我?我读懂了花么?花又读懂了我的心动么? 更大的惊喜在后面。表演结束后,我们一行人乘坐电瓶车,通往开满桐花的五指石。那是一次神奇之旅。电瓶车在崎岖的盘山公路上疾驰,风在耳边呼啸,油桐花点燃白色的火焰,呼啦一下,火势蔓延,瞬间将整座山染白。 看得目瞪口呆。原来白色的花,也可以开成这般热烈,这般惊心动魄,而又不露声色。 在山顶,徜徉在油桐林里,再次被桐花湮没。一朵朵纯白洁净的油桐小花,一串串,一簇簇,挂满枝头。清风来袭,白色小花随风曼舞,落红无数,铺成白色锦缎,汇成汪洋恣肆的花海。一个趔趄,我跌坐在花树下,痛快淋漓地沐浴着花瓣雨。头上,肩上,衣上,无数只白蝴蝶翩翩起舞,振翅欲飞,令人心旌摇曳。一边繁花似锦,一边落红如雪。一边凋零,一边盛放。花开是喜,花落是悲。弘一法师临终前留下的四个字“悲欣交集”,写尽世间常态,可是为什么此刻充盈在内心的,是压抑不住的欢愉? 第一次见到花落不是悲伤而是喜悦,是在潮州古城。那真是一种奇观。在浩淼的韩江边,一片树林绵延到天边,木棉花铺天盖地。一树树硕大的花朵灼灼生辉,它的光芒令万物失色。不时“噗嗤”一下,一坨木棉花从枝头急遽坠落。请注意,是“一坨”而非“一朵”。它们那么强悍,那样义无反顾。树上盛放的,地上燃烧的。鲜花着锦,烈火烹油,这么多红唇烈焰,令这座古城燃烧不停。 想起来了,在我居住的小城,也生长着油桐树。它们散落在小城某个角落,花色素雅,开得安静内敛。只是迫于生计,每日行色匆匆兵荒马乱地奔走,活得逼仄而憋气,我甚至来不及抬头看一眼,它们就消失在我的视野里。是不是我们走得太快了,以致于把灵魂丢在路上?总在抱怨,总是患得患失,从来就没有想过停下来,跟一棵油桐树对话。 雪白的桐花,静寂地站在枝头,一朵一朵。它们不争不抢,无忧无惧。因为丰盛所以无忧。数不胜数的桐花,这朵谢了那朵又开。因为无欲所以无惧。花期短又如何?无人欣赏又如何?即便漫山遍野一枚枚饱胀得就快爆裂的桐果无人问津,那又怎么样?不是所有的努力都会成功,不是付出了就一定有回报。 满树的粉白在枝头簌簌作响,我突然有流泪的冲动。 这一场纷纷扬扬的桐花浴呀。 从平远归来,我的心被五月雪覆盖。 |
相关作品
2014年4月28日 星期一
2014年4月3日 星期四
2014年2月26日 星期三
鄢烈山
自古以来就有控诉家长制和宗法礼教的,但主要是反对包办婚姻,争取婚姻自由。或者反对只重彩礼的买卖婚姻,或者反对看重门第的政治联姻。比如脍炙人口的《梁山泊与祝英台》的悲剧,就是歌颂浪漫的爱情而控诉父母的势利。
而上世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60多年间,“家”及“家族(宗族)”成了主流文化讨伐的对象。其诉求,起初是打破旧礼教的枷锁,追求个性解放;进而延伸到整个家庭制度和社会制度。
文化上,影响最大的是小说和戏剧。小说以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为代表,三弟觉慧是高公馆中“最清新的因素,他对于未来充满着希望,深信青春终归属于自己”,最终离家出走去追梦。据说他“表现了青年一代在‘五四’新思潮影响下的觉醒和对封建势力的不妥协斗争”,巴金“满怀激情地歌颂了他们叛逆封建家庭、封建制度的革命行动”,起到了启蒙的作用。戏剧以曹禺为代表。他的成名作《雷雨》,以狂飙恣肆的方式,发泄了新青年们被旧伦理抑压的愤懑;曹禺1940年的话剧《北京人》则意在对封建家庭文化传统作清算,寻找新生活的精神力量。
(资料图:话剧《雷雨》剧照;图片来源于网络。)
事实上,“封建”一词在现代中国语汇中是完全被扭曲的半舶来品,其内涵并无汉语原初的封疆裂土建制立国之义,而是套用了从苏俄转口的五种社会发展形态之说。秦始皇吞灭六国建立大一统中央集权制度以来,中国就是“家天下”:普天之下的土地与子女玉帛都是皇家一姓的;然后臣民又各有自己的小家庭或曰从属于皇权的无数个“家天下”。
政治上,毛泽东早在上世纪20年代的农民运动中就提出,中国的民主主义革命就是要反对“四权”:政权、神权、族权和夫权。1949年中共建政,反对神权(所谓“封建迷信”)自不在话下;反对夫权,提倡男女平等和妇女解放,虽然有些做过了头,机械地让男女干一样的活违背了性别分工的自然规律,总体上还是符合人类社会进步潮流的;而对“族权”的摧毁,则激进到不仅毁宗族祠堂、砸家庙,而且一度要人们吃集体食堂,即连一家一户的锅灶都端了。
从1958年搞“大跃进”、实行人民公社制度起,到“文革”,可谓步步倒退:不仅摧毁了传统的社会结构,奴役人的肉体;也用“破四旧”摧残传统文化,奴役人们的精神。那时,家庭关系与亲情也成了革命的对象,非常流行两首歌。一首叫《唱支山歌给党听》;另一首是1966年3月河北邢台发生地震之后,唱响全国的《天大地大不如党的恩情大》。
以上主要说的是我年轻时所受的教育,所经历的政治和社会生活。
且说11月8日,我们一行10余人到漳州,第一个参观点是漳州市博物馆。首先入眼的是“漳(州)台(湾)族谱对接成果陈列”。有漳州人迁移台湾的历史路线图与家族分布图,还有一些台湾大族姓氏与漳州同根同源的族谱脉络|及同宗联谊活动展示。
(资料图:漳州市博物馆里展示的闽南民居。对联为“上山下海靠自己-打虎捉贼亲兄弟”;横批“漳台一家”显然不是日常所用。图片由本文作者提供。)
台湾民进党和国民党两方的大佬有不少祖籍就是漳州,如陈水扁、吕秀莲、谢长廷、连战、王金平、萧万长等。而吕秀莲曾到漳州寻根祭祖,在南靖县有吕家族谱上留言:“吕祖万古流芳 我族日月增光 台湾桃园县县长吕秀莲敬题”。
出展厅回首观望才发现大门边墙上挂有三块语录牌。一块是孙中山《建国方略》中的话:“由宗族的团结,扩充到国家、民族的大团结,这是中国人才有的良好传统观念。应妥加运用。”他讲这番话没有什么新奇的。
一块是周恩来的,1975年初,在全国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期间,与家乡淮安的代表座谈时的讲话:“一个爱国的人,没有一个不爱家的。爱家是爱国的起点,了解家谱、乡情,是懂得国家的开始。只有了解了乡情,懂得了国情的人,才能真正热爱祖国。”
“爱家是爱国的起点”,这话说得多好,多么符合普遍的人性!那些天我们正在议论美国驻华大使骆家辉为什么要辞职。他自己说是要回西雅图与家人团聚。这不是因为他是华裔才这样讲,重视家庭价值其实是美国选民对政客的期许。而周恩来应该非常重视家庭与家族的价值,他是靠伯父与堂伯父帮助才受到了较好的教育。1975年初虽仍属“文革”后期,反传统已不那么狂热,他在小范围内对家乡人讲这样的话很是自然。
第三块是毛主席语录:“收集家谱、族谱加以研究,可以知道社会发展的规律,也可以为人文地理提供宝贵资料。祖宗都不敬,谈何爱国。”
(资料图:漳州市博物馆里展示的毛泽东语录;图片由本文作者提供。)
毛主席讲过这样的话吗?打过“语录仗”的我们这一代,都晓得毛泽东在不同的场合讲过互相尖锐对立的观点,可以各取所需选择“最高指示”来反驳对方。他可以刚讲过“让人讲话,天不会塌下来”,随着就抓“右派”。这按照“人民民主专政”的逻辑也是可以自圆其说的,因为是给人民民主、对敌人专政,你发表“反党反社会主义”的言论就是敌我矛盾了,应该镇压!问题只在于认定谁是敌人谁是人民不需要法定程序。
毛主席语录前一句说族谱可以当研究资料,这话很正常:“文革”高潮时,毛主席曾很轻蔑地说可以不打倒某些资产阶级学术权威,养着他们可以告诉我们中国有多少乌龟壳(指殷商甲骨文)。而后一句“祖宗都不敬,谈何爱国”,很不像毛的口吻。
他是什么时候讲的呢?那块语录牌说是“在成都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的扩大会议上谈到研究历史问题时的讲话”。查中共党史上有名的这次“成都会议”,在1958年3月8日召开,主要是通过1958年的规划,继续批评“反冒进”,会议通过了37个文件,为大跃进和建立人民公社准备了政治条件。——但是,我相信漳州博物馆的同志必有所本,他们也没有胆量伪造一段毛主席语录。
说到1958年,我就想起,那一年建立人民公社后,归拢和平整土地,生产队划定公共坟地,我祖父的棺材被挖出迁走;想起我秋季上小学,校舍就是原万家祠堂,随后这祠堂也被扒了,我们搬到富裕中农姚家的大屋里上课。
1995年我南下广州成了“捞仔”(改革开放早期广东人对外来者的蔑称),发现岭南沿海与我们“北佬”地区最大的不同——此地传统民俗遗存甚多:比如,对重阳等旧节就很当回事;把一年一度的合族祭祖当作很重大的事项,外出者也要尽可能返乡参加;而宗族祠堂(家庙)居然都还存在,不仅像梅县叶剑英元帅这种大人物的祖庙尚存,一般族姓的祠堂也没有被摧毁。
这次漳州行,在市区因为时间紧促,没有看成林氏家庙(又叫“比干庙”,林氏以比干为始祖);看得最壮观最典型的祠堂是南靖县塔下村的“张氏家庙”(又名“德远堂”),此处乃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庙依山临水单独建在一块平地上,我特别欣赏它的地理环境之美和屋脊上的漳州瓷雕——即所谓“交趾瓷”,其制法源头不在越南在漳州,花鸟禽兽模样的瓷雕系剪拼而成,历千百年而鲜艳如初——整个结构和风格很有闽南建筑特点。
(资料图:南靖县塔下村张氏家庙,又名“德远堂”。图片来源于网络。)
张氏家庙门前有客家围屋惯有的半月形水池,还矗立着24根高大的石龙旗杆。多是清代张姓后人有功名者光宗耀祖立的;也有为百岁老人立的,有福有寿者家必有孝道值得彰显;还有几根是在海外成为侨领了回祖籍来立的,可为族人励志吧。据说,在台的张氏后人也依样建了一座“德远堂”。
漳州南靖县土楼有1500多座,其中田螺坑、河坑两地的土楼群,怀远楼、和贵楼,这“两群两楼”共20座土楼,于2008年7月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些土楼都是聚族而居,或一姓独建,或多姓共建。以“东歪西斜700年”为特征的“裕昌楼”,就是刘、罗、张、唐、范五姓人家合股而建。这些土楼都建有类似今天高档社区会所的公共场所,也当然有家庙和神堂。
合族而居,在农业社会本来再正常不过。文明社会都是经过部落时代进化而来。《诗经》里有不少是部族史诗,如《大雅·公刘》上承《大雅·生民》,下接《大雅·緜》,构成了周人(姬姓)史诗的一个系列。《公刘》篇就是讲姬姓始祖由邰迁豳(今陕西旬邑和彬县一带)开疆创业的,而《緜》则写古公亶父自豳迁居岐下(今陕西岐县),以及文王如何继承遗绪,发展了姬周的基业。
从《水浒传》宋江家的庄园和祝家庄,我们可以了解大户的生存状况,包括依附其家族的杂姓庄客的活法。陈忠实的《白鹿原》则展现了民国关中平原的家族自治情境(包括小户杂姓在这个社区生存的情形)。如果一定要用“封建”这个词,秦汉以来,中华大地的民间社会,就是这种没有朝廷分封而宗族自建的星罗棋布的“土围子”。所以,“解放前”从事乡村建设的梁漱溟说在中国:“伦理关系始于家庭。家庭在中国人生活里关系特重,人人皆知。”
作为客家人聚居的土楼,传达的最明确的信息是,它不但是本族人的生产、生活共同体,更是平民家族的防御性工事,不是城堡就是雕堡。土楼都是了望台和了望孔,还有箭道或枪眼,从外面看孔管很小,里面是漏斗型的宽底部,齐眉高,各个方向都有,便于实战。一个家族要生存,不仅要防野兽袭击,更要防山贼、海盗、流寇、溃兵,甚至可能要防别的宗族的攻击。
而就积极的方面讲,可以办私塾供合族孩子上学,创义田救济本族孤寡,乃至开枝散叶后建立同宗同族人的联系互相提携。这也是修族谱、建宗祠、办祭祖等活动的意义所在。
这次我们在长泰县连氏大酒店住了一晚上。它是福建连氏宗亲会会长、长泰漂流公司董事长连文成投资兴建。连文成和这个公司,不仅把漳州把福建的连氏后裔与台湾连氏宗亲联谊,而且联络到大陆各地的连氏宗亲,在湖北广水建了一座“连舜宾处士陵园”(因为闽南连氏祖先曾在湖北该地为令,其子连舜宾至仁至义深得当地人敬重,北宋文豪欧阳修的文集中有为之作颂的《连处士墓表》),由连战夫妇领衔,两岸连氏族人在此祭祖。这未尝不是一件弘扬优秀中华文化传统的盛事。
连文成先生还在他的公司和酒店里办了一个“海峡两岸将军连缘书画院”,办了几届“海峡两岸将军连缘文化节”,迟浩田将军和马英九、吴伯雄等人都为之题词捧场。这就不止于连氏宗亲联谊了。
由此,我忽然想到,沿海一带之所以与内地不同,历文革最疯狂的年代,祖坟没有被挖、宗族祠堂犹在,并不是我原先所认为那样——天高皇帝远,历次政治运动和“破四旧”之类暴行被消极抵制的结果。而是对台胞及海外华侨统战工作的需要。即使“文革”最烈时,浙江奉化蒋氏祖坟和故居不是也没有被毁掉吗?那年头,如果没有上头的严令,即使本地红卫兵不动手,北京等地的红卫兵也会南下毁掉宗祠之类的“污泥浊水”!
毛泽东对萧统的《文选》烂熟于胸。他对其中梁朝文臣丘迟劝投降北魏的将军、故人陈伯之反正归来的书信《与陈伯之书》,曾表示激赏。我们读这种书信一般只欣赏“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等词句文辞之精美,而毛泽东看到的是“主上屈法申恩,吞舟是漏;将军(祖坟上的)松柏不剪,亲戚安居,(将军旧府的)高台未倾,爱妾尚在;悠悠尔心,亦何可言”的统战策略。事实上,在那个年代,“海外关系”虽有通敌嫌疑,但海外华人对国内亲人物资上的支持,是帮助大陆度过“三年困难时期”等难关的重要财源之一。
大陆的改革开放,之所以从沿海开始,除了交通运输便利,更重要的是当时沿海居民有海外关系,对外部世界了解较内地人多,也因多海外宗亲而招商引资有血缘与文化纽带,拉近了心理距离。在珠三角,起初发展“三来一补”加工产业,主要靠境外宗亲的投资;在长三角,乡镇企业发展衰落后,个私经济大发展,很多人把店子开到欧美,靠的就是亲友带亲友滚雪球。现在,福建沿海建立“海峡西岸经济建设特区”,不也是要发挥两岸的宗亲血缘与文化优势吗?
这样看来,家,家族,宗族,它(们)的作用与功能是两面的:对于个人而言,你要融入一个共同体,就必须接受其规训,这样肯定有束缚个性的一面;同时,它(们)又有提供保护和互助的一面。这就是家族功能的一体两面,利弊相生,应该说利大于弊。在一个法治尚未建立,教育、医疗和养老的社会保障体系很不健全的社会,尤其是这样。
有人说历史是中国人的宗教,家庭与家族何尝不是中国人的宗教呢?“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传宗接代是一种人生责任;光宗耀祖,至少不让父母丢脸,也是一种激励后代向上的人生动力。
(责任编辑:余江波)
2014年2月17日 星期一
廈大(轉)
游走厦大校园
你不知道的22件事摘自互联网
1.厦门大学是唯一仍然采用拉丁名的大学;是唯一迄今没有同其它学校合并的大学;是唯一没有选用“毛体字”或“郭体字”作校名题字的老牌大学,是唯一没有改过名字的大学,是唯一每年要祭奠校主的大学,唯一一所地处经济特区的国家重点大学,其门匾是鲁迅先生的笔迹,他曾在这所学校教书,校名是从先生书信中摘出的。
2.厦大是第一所由华侨创办的大学;
第一所把创办人称为“校主”并且每年祭拜的大学; 第一所校区间跨海的高校;
第一所所有宿舍都免费安装空调、热水器的高校;
第一所在学校里开设高尔夫球课的高校;当然,厦大实行的米饭免费,据说也是全国高校首例。 2010年高考后,一则网络版招生广告悄然传播:她是985+211,不断电,不断网,不禁校园亲热,米饭免费,免费纯净水,公费医疗,气候适宜,师生和谐,性取向与政治倾向自由,言论宽松,5A级校园,5星级图书馆,国际化办学,国防前线,面向太平洋,氛围浪漫,美女如云,靓仔一片,请认准代码10384,欢迎报考厦门大学。
第一所把创办人称为“校主”并且每年祭拜的大学; 第一所校区间跨海的高校;
第一所所有宿舍都免费安装空调、热水器的高校;
第一所在学校里开设高尔夫球课的高校;当然,厦大实行的米饭免费,据说也是全国高校首例。 2010年高考后,一则网络版招生广告悄然传播:她是985+211,不断电,不断网,不禁校园亲热,米饭免费,免费纯净水,公费医疗,气候适宜,师生和谐,性取向与政治倾向自由,言论宽松,5A级校园,5星级图书馆,国际化办学,国防前线,面向太平洋,氛围浪漫,美女如云,靓仔一片,请认准代码10384,欢迎报考厦门大学。
3.厦门大学成立于1921年4月6日,与中国共产党同岁。
而这座风景旖旎、位于温暖南国的大学骨子里并不柔弱。抗战时期,厦大和全国其它高校一样被迫撤离,辗转迁移至大山深处坚持办学。解放之后,全国高校终于等到了和平发展时期,而位于东南沿海的厦大却没有那么幸运。炮轰金门的无数炮弹都是在厦门岛呼啸发出,而彼岸的炮弹更是时不时落入厦大校园。厦大的师生在枪炮声中又度过了许多年,一手抓战备、一手抓学习,直到1979年停止炮轰金门的命令下达。
在硝烟战火中,厦大骨子中多了一份阳刚之气。
而这座风景旖旎、位于温暖南国的大学骨子里并不柔弱。抗战时期,厦大和全国其它高校一样被迫撤离,辗转迁移至大山深处坚持办学。解放之后,全国高校终于等到了和平发展时期,而位于东南沿海的厦大却没有那么幸运。炮轰金门的无数炮弹都是在厦门岛呼啸发出,而彼岸的炮弹更是时不时落入厦大校园。厦大的师生在枪炮声中又度过了许多年,一手抓战备、一手抓学习,直到1979年停止炮轰金门的命令下达。
在硝烟战火中,厦大骨子中多了一份阳刚之气。
4.陈嘉庚首选的厦大第一任校长是汪精卫,当时汪精卫就任厦大校长似乎已万事俱备,只等厦大已成立便可走马上任了,但是,人算不如天算,时局再一次发生变化,1921年,孙中山在广州就任非常大总统,开始了第二次护法运动,汪精卫再次陷入繁忙的政务中,他无奈的写信向陈嘉庚请辞了厦大校长的职务。
5.国立厦大首任校长萨本栋是世界非常之著名的物理学家,抗日战争时他用九辆卡车把厦大运往长汀,拆了自己的汽车为学校发电,在长汀时厦大的51个教授中,47个来自清华,连续两年的全国大学生竞赛,厦大全是第一,因此赢得了“南方清华”的美称。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痛快同意做厦大名誉教授,也和其从小喜欢撒本栋着的《普通物理学》有关。而萨本栋校长47岁就病逝了,很多厦大学子认为萨校长是为了厦大而累病的。
6.厦门大学化学院现在有八位中科院院士(其实还有一位外国的两院院士,不算在其中),和北大化学院院士数量同居国内第一。
7.西村的田径场又名演武场,因为郑成功曾经在那里操练兵勇。在那里,发现了郑成功亲笔石碑“练胆”。
8.天上有两颗小行星,闪烁着厦大的名字。一颗叫“陈嘉庚”星,编号2963,一颗叫“余青松”星,编号3797,余青松是厦大天体物理学教授。
9.白城虽在厦大门外,但是却属于厦大管辖。
10.厦大成立时就高悬一口大钟,在很多大学都把古老校园的钟声换成现代铃声时,厦大现在依然敲着这口钟召唤者师生们上课、下课、在学海中畅游。
11.厦大有很多广为人知温情的一面,例如,它曾长期为学生提供免费菜汤,为的是减轻家庭贫困学生的负担,后来,索性连米饭都免费了。校方还在教室、宿舍为学生提供免费矿泉水,为学生宿舍装空调。过年的时候,校领导会和没有回家的学生一起过年,挂灯笼,铺红地毯,吃年夜饭,年夜饭超级丰富,并且送每个学生三天的餐券和餐补。
12.你知道吗?厦大85周年校庆时请来了6位诺贝尔奖得主、四五十所世界著名高校校长级嘉宾、国内名校校长、国际学术牛人等n多人,厦大学生见到有志愿者陪同的外国人时,就先争相合影,因为那一天来到的也许都会是牛人。
13.高晓松《同桌的你》是因为在厦大邂逅了一个新闻系女生创作而成。1990年落魄中的高晓松来到厦门,在厦大校园中的“东边社”租房而居,这座美丽的校园给了他无数灵感,在半年时间内,《同桌的你》《白衣飘飘的年代》《睡在我上铺的兄弟》《青春无悔》等歌曲诞生了。
歌后王菲当初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厦大生物系,只是旋即为了学习音乐,而全家移民香港,因此没有入学,这也算是厦大很多王菲歌迷的一个遗憾吧。
歌后王菲当初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厦大生物系,只是旋即为了学习音乐,而全家移民香港,因此没有入学,这也算是厦大很多王菲歌迷的一个遗憾吧。
14.厦大多美女,厦大有浪漫的情人谷,厦大依山靠海,万石植物园更是自家的后花园,因此许多人都认为这是一所充满浪漫和爱情气息的校园。浙江大学的郑强教授在全国演讲出名,但担任浙大党委副书记的他在全国多个地方的演讲中却毫不吝啬地为厦大代言,赞叹厦大的校园如此之美,“没有办法、没有办法、没有办法”不让人谈恋爱。
但是厦大似乎美女太多了,以至于很多女生都在为供需失衡而发愁。自2008年起厦大本科新生中女生首次超越男生,达51%,并且这一比例还在逐年上升。网上流传这样一句话:“如果女生是星星,那么厦大星光灿烂;如果男生是白云,那么厦大万里无云”。
但是厦大似乎美女太多了,以至于很多女生都在为供需失衡而发愁。自2008年起厦大本科新生中女生首次超越男生,达51%,并且这一比例还在逐年上升。网上流传这样一句话:“如果女生是星星,那么厦大星光灿烂;如果男生是白云,那么厦大万里无云”。
15.厦大的西门在正西面,厦大的“南门”却在西北角,这让很多游客很诧异。其实南门全称为“大南门”,紧靠南普陀寺,由于位于原先的大南片区而得名。
16.厦大与其它高校的一些血缘关系:
1951年5月,厦门大学等高校的航空系并入清华,设立清华大学航空学院,后独立组建为北京航天航空大学。
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大调整,厦门大学海洋系师生转入青岛的山东大学,组建为山大海洋系。
1958年山大迁往济南时,海洋系留在了青岛,以此为基础发展成为今天的中国海洋大学。
1952年,厦门大学与南京大学等高校的水利专业合并,在南京成立了华东水利学院,即现在的河海大学。
1952年,厦大的土木建筑并入同济大学。
1953年,厦门大学企业管理系被调整到上海财经学院,即上海财经大学。
而今,这些当初被划出的专业都成了以上这些学校的招牌学科。
1951年5月,厦门大学等高校的航空系并入清华,设立清华大学航空学院,后独立组建为北京航天航空大学。
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大调整,厦门大学海洋系师生转入青岛的山东大学,组建为山大海洋系。
1958年山大迁往济南时,海洋系留在了青岛,以此为基础发展成为今天的中国海洋大学。
1952年,厦门大学与南京大学等高校的水利专业合并,在南京成立了华东水利学院,即现在的河海大学。
1952年,厦大的土木建筑并入同济大学。
1953年,厦门大学企业管理系被调整到上海财经学院,即上海财经大学。
而今,这些当初被划出的专业都成了以上这些学校的招牌学科。
17.鲁迅当初才曾在厦大任教,但似乎他并不喜欢这所海岛上的学校。当时,他正与许广平热恋,在给许的信中他写道“我到此快要一个月了,懒在一所三层楼上……,这楼就在海边,日夜被海风呼呼地吹着”,甚至晚上他还把夜壶中的小便直接泼向楼外。但是艰辛酝酿浪漫,他和许广平一封封的情信后来被编成了一本文集,也很有名气,曰《两地书》。此外,他还在这个自己不喜欢的三层楼上写下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等一批脍炙人口的作品。
18.从百家讲坛上一炮走红的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是当时的厦大校长陈传鸿教授挖来的。当时易中天还只是武汉大学一个副教授。而此外,更让人感动的是,易中天刚到厦门时买房缺钱,陈校长就把私人存款借与他——这是陈校长2010年仙逝后,易中天在自己博客中透露的。
陈景润当年在北京教中学,整天只顾搞研究,且不善于交际,为校方所怠慢。为了心爱的研究,他辞职回到福州老家,生活困顿,据说,有时还要上街摆摊。时任厦大校长王亚南先生(中国经济学大家)专门找到陈景润,将其聘至厦大,供其安心钻研他的“哥德巴赫猜想”。
鲁迅在厦大时的林文庆校长则就有些争议了,据说是由于鲁迅与林校长不和,甚至传言“林校长限制鲁迅用电灯的时间”。因为这些不清不白的纠葛,在全国推崇鲁迅的很长一段时间内,这位对厦大发展功勋卓著的林校长也被人刻意遗忘。但是客观地说,林校长也是无愧于鲁迅的。当时鲁迅在北京教学,常常拿不到工作,还因为去教育部讨薪,被警卫打下一颗门牙。而就在此时,遥远海岛上的厦大向他伸来橄榄枝,提出了400大洋月薪的优厚待遇,并且未等鲁迅动身,又直接给他寄来了500大洋,作为提前发放的薪酬和路费。1926年的400大洋,对一般人而言是不可想象的(据考证,当时一般人每月的基本花费仅2-3个大洋足矣),以至于鲁迅去银行兑换支票时,职员怀疑他的身份。
陈景润当年在北京教中学,整天只顾搞研究,且不善于交际,为校方所怠慢。为了心爱的研究,他辞职回到福州老家,生活困顿,据说,有时还要上街摆摊。时任厦大校长王亚南先生(中国经济学大家)专门找到陈景润,将其聘至厦大,供其安心钻研他的“哥德巴赫猜想”。
鲁迅在厦大时的林文庆校长则就有些争议了,据说是由于鲁迅与林校长不和,甚至传言“林校长限制鲁迅用电灯的时间”。因为这些不清不白的纠葛,在全国推崇鲁迅的很长一段时间内,这位对厦大发展功勋卓著的林校长也被人刻意遗忘。但是客观地说,林校长也是无愧于鲁迅的。当时鲁迅在北京教学,常常拿不到工作,还因为去教育部讨薪,被警卫打下一颗门牙。而就在此时,遥远海岛上的厦大向他伸来橄榄枝,提出了400大洋月薪的优厚待遇,并且未等鲁迅动身,又直接给他寄来了500大洋,作为提前发放的薪酬和路费。1926年的400大洋,对一般人而言是不可想象的(据考证,当时一般人每月的基本花费仅2-3个大洋足矣),以至于鲁迅去银行兑换支票时,职员怀疑他的身份。
19.毛泽东曾经差点来厦大教书。1921年,厦门大学成立伊始,厦大校长林文庆求贤若渴,给梁启超等贤达写信,让他帮助推荐一批优秀教员(又是这位林校长!)。梁委托其它人寻找,其中列入视野的就有湖南籍的一位师范生毛泽东。后来由于种种原因,毛终未成行。不知道毛当初如果真的来到厦大,享受着400元大洋的月薪,会不会改变了自己一生的轨迹,也改变了整个中国的历史?
20.厦大校园中最靓丽的莫过于独特的嘉庚式建筑群了。(当初陈嘉庚先生指挥工人建厦大时,并没有找专业的设计师,而是自己动手设计了一种新式的建筑)括号中是原文章原话,可是据历史系老师说其实有设计师的,还是世界知名设计师,只是设计的风格陈嘉庚不喜欢,所以陈嘉庚自己设计了一种模式:这种建筑屋顶是传统的中国拱顶加燕尾式房脊,而下面楼身却是西方式的花岗石建筑。由于造型独特,中西合璧,因此被人称为“嘉庚式建筑”。有人说这是“戴斗笠、穿西装”,更有人说这是寓意“东方压倒西方”。
21.厦大人喜欢用“芙蓉”这个词:芙蓉湖、芙蓉餐厅、芙蓉隧道、芙蓉宿舍(其实住着男生)。而就在几年前厦大校园时常游荡着一位中年旗袍女,头戴花环,手捧一打A4纸,或许因为她经常在芙蓉湖小岛上朗诵诗歌吧,人们美其名曰:芙蓉姐姐……
22.厦门大学一半的校舍是由陈家庚的女婿福建南安芙蓉乡人,新嘉坡李氏基金创办人李光前先生及其哲嗣李成义昆仲捐赠的。
2014年1月26日 星期日
2014年1月14日 星期二
我們可有選撰 (轉....)嘍簿
我们反腐败为什么会这么难,就因为这些腐败分子其实就在我们身边,他们本身都是领导,他们甚至占据着反腐败的位置,直接掌握着反腐败的权力,枪在他们手里拿着,他们决不会把枪口对准自己。正是他们在肆无忌惮地掠夺着国家和人民的财富,毫无顾忌地消耗着我们的国力,粗暴任意地践踏损害着党的形象,但却一个个都代表着党、代表着国家、代表着人民!
――摘自《抉择》张平著
――摘自《抉择》张平著
2014年1月7日 星期二
訂閱:
文章 (Atom)
内卷
脫光衣服在鏡頭前,只是為了光明正大苟且偷生。而衣冠楚楚站在台上,卻只是為了私慾和欺騙衣冠禽兽。
-
櫻花盛臀A V 宴 倭國風情創意前 松坂女優真飄亮 加藤鷹指好留戀 光頭招式萌媚羨 祼戰雪山敬業強 巨乳人妻倫理欠 S M 顏射亦堪憐 ###### 六九冰天仙子爽 本能亙動女優真 明珠美玉干柴火 性善何須道學衡 @@...
-
周日經天馬艦、人頭湧湧、可是熱鬧、又是多年前模樣、然、一圈圈圈着大水馬排排圍困、日子好過了..... 水馬依然在 夕陽幾度紅 日辰真好嗎 耗子損天功 & 水马依然在 夕阳几度红 日辰真好吗 耗子损天功